想創業,卻找不到優勢
雖說目前國內已進入了一個創業的黃金時代,年輕人的創業夢也都做得有聲有色。然而,如果你真認為有過一定的外企工作背景,學習了正規企業的規范運作模式后,自己就可以出來創業闖天下,那可就不一定了。外企的經驗對于創業者來說,未必都是可以利用的資源。
汪洋是一家跨國公司中國公司市場部經理,年近不惑,雖然做著一個部門的“掌門人”,但他并不感到風光,反而總有隱痛在心頭。他知道:在這種國際化的大企業,如果到了45歲還不能做到高層,或者被外派出國,那么,就意味著自己的職業生涯快到頭了。汪先生曾為公司進入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替企業賺了大把大把的鈔票。朋友勸過他:以你的能力何不自己出來做?他動心過,但是他擔憂:辦一個自己的公司,對外的身份變了,游戲規則也變了?,F在他折騰得紅紅火火,是因為扛著企業的牌子。一旦自己來開公司,客戶能認可他的實力嗎?跨國公司開拓市場的國際慣例是,大筆大筆的票子開路,強大的廣告宣傳先行,大造聲勢,這個路子個體小公司豈能模仿?因此,他的感覺是,外企的經驗不是財富,他的創業沒有資源可以利用。從這個意義上說,要想從外企出來做公司,還不如那些一開始就自己折騰、完全靠個人闖蕩的小老板。這些人更知道在中國現有的條件下,怎樣讓一個小公司有滋有味地活下來。所以,明知道自己已碰到了事業的天花板,但他還不得不猶豫觀望一段時間。
想調整身心,卻找不到時間
從一次對外企人生活狀況的調查結果來看,有許多被調查者認為自己工作時間長;在外企工作時間超過40小時的員工占了77.3%,19.6%的人甚至每周工作48小時以上。多數被調查者認為在外企工作壓力大,下班后疲憊不堪。
研究生畢業的吳勇在某外企工作不到半年,就再也沒有了當初的欣喜。他說:那種看到別人對自己投來羨慕的眼光所生出的滿足感和虛榮感,早就淹沒在每天十幾個小時的緊張工作中了,半年來,我一直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奔波,完成一個又一個老板的指令,費盡心力,不敢有一刻放松,哪管睡眠幾許,餐飯幾何?我真怕自己生病,一旦病倒,就要被解雇,所以,總想調整一下身心,可是何時能有屬于我的時間呢?
另一位在北京某外企工作了3年的小高說:跨進外企,就意味著自己總想更好地完成工作,總想讓上司和同事說自己很出色,總想不斷地得到培訓和進修的機會,總想得到晉升,所有這些想法,都會讓自己在工作中沒有了喘息的機會,感覺到壓力的環繞。
一位在跨國公司工作了多年的資深員工解釋道,事實上,在外資企業里,整個團隊要完成的工作量往往超出現有團隊的能力。也就是說,正常情況下,一項工作需要30個人來完成,而外企通常只會安排20至25人來完成。外企員工經常處于一種超負荷工作的狀態,老板卻認為這是應該的。在這種狀況下,不少外企人,一邊拼命工作,一邊無盡擔憂,患得患失成為許多外企人的通病。
想晉升,卻找不到機會
筆者在近日媒體公布的一項外企人職業生活質量問卷調查中看到,說起工作崗位,近半數被調查者聲稱喜歡所從事的職業,71.1%的被調查者肯定所從事的工作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然而對于希望晉升的人來說,外企卻不是最好的選擇,78.4%的外企人希望得到晉升機會,但真正能得到晉升的卻只有7.2%,21.6%的被調查者根本就沒有任何晉升機會。尤其是那些不論在才識、經歷上都出類拔萃的高層管理人員,外企恰恰無法給他們提供足夠的上升空間。
幾乎所有在外企工作的高層管理人員都感受到所謂的“透明天花板”對他們繼續上升的制約。很多外企跨國總部都設在歐洲、美洲或世界其他地區,所以即便是中國分支機構的高層管理者,對公司的整體性參與也是很有限的。同樣,涉及到一些決策領域的事務,現有的管理方式以及異國文化也不容他們有決斷的空間。這一點在日資企業里表現得更為明顯。能力再強,經驗再豐富,最終也不可能坐上第一把交椅,所以,在日企擔任高層的中國人“回流”比較普遍。相反,國內企業在這一點上就比較有優勢。
想多學文化,卻找不到歸屬感
在大多數的外資企業中,英語是工作的通行語言之一。比如在寶潔,應聘要經過很嚴格的英語測試,新員工培訓把兩周左右的封閉式英語口語訓練看作基礎課。在具體的工作中,雖然中文口語仍在使用,但工作文件和培訓資料都是英文。全方位掌握英語的聽說讀寫仍然被視為能力的一種體現,但一些外企的員工卻越來越在這種被他人同化的事實中感受到一些迷失。
一些常在中文口語里夾雜著英文的外企員工痛苦地說,并不是我愿意這樣的。我們平時接觸太多英文資料,有很多的時候我們不得不用英文思維,英文水平提高了,可中文卻越來越差,有一些東西我們竟然發現無法用中文準確表達,只好隨口說出一些英文單詞了,連自己都覺得不倫不類。
有些外企員工覺得,還有一種痛苦來自于企業過于完整的組織結構。你被安置在怎樣的一個崗位上、應該做哪些事情都是相當明確的,這樣的明確使人接觸的知識面非常狹隘。某著名IT公司的技術經理就擔心地說:很多應屆畢業生到公司后,由于從事的工作太具體了,所以,他們除了自己的領域外,其他東西所知甚少,一旦公司產生危機,他們就變得一文不值。